反倾销(Anti-Dumping)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反倾销的目的是对本国产业的保护,是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1、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实践证明,国内产业受到进口倾销产品的损害之后,下岗职工增加,失业率上升。采取反倾销措施后,各行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就业率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国内的就业与稳定。
2、维护公平竞争的贸易秩序。实践表明,倾销行为严重地干扰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反倾销立案后,有效地遏制了倾销,稳定了国内市场的价格水平和销售渠道。
3、为维护国内产业的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在对尖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控制方面。而各国反倾销调查一般都集中在新兴的出口潜力巨大的产业或产品上,这些产业如果长期受到制约,就有“窒息”的危险。反倾销则有效的保护了高新技术产业。
虽然反倾销有很多好处,但是事情往往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其不利的方面如下:
1、反倾销对下游产业存在不利影响。反倾销发起国针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后,发起国利用这种产品的下游产业将不得不使用其它来源的高价产品进行替代,从而受到不利影响。
2、反倾销也使消费者福利受到明显影响。曾经有学者计算分析了美国在发起反倾销案件后对美国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在对所搜集的8项反倾销案例进行计算发现,生产者因反倾销每获利1美元,消费者就将为此付出3.6美元的代价。
3、反倾销活动存在示范效应。对于上游进口产品提起反倾销,往往也会引发下游产业采用跟随策略而要求对同类进口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反倾销的目的是消除损害,为受损产业提供一个恢复和发展的调整时期,而非排除竞争,以超经济力量达到市场垄断。因此,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不能因为保护本国进口竞争产业、所谓维护公平贸易秩序而过分损害下游产业的利益,另外一方面,即使是对最终产品进行反倾销,也要充分考虑普通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关系到民生的一些产品,更要慎重。
综上所述,发起反倾销的本意是为了纠正被扭曲的竞争,但也因此可能发生负面效应,因此应当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反倾销在国际贸易中并非无往不利的武器,而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反倾销是否需要实施,主管部门需要通盘考虑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