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正处于阶段性升级状态,只要美国贸易逆差没有明显收窄,贸易战都将是不可避免的长期扰动因素;尤其是中美冲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贸易领域,而是向着更加复杂的产业政策等领域延伸。
近六年全球出口增速持续下行,外贸扩张接近阶段性瓶颈。这一方面源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外包”转“内包”的趋势变化。另一方面,这也导致全球贸易方式有所改变,其直接影响是全球贸易价值链(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的贸易方式)的更快收缩。第二,一国出口在全球出口中占比一般将经历触顶回落的过程,德国与日本的经验可以佐证。即使没有中美贸易战因素,中国也将面临全球贸易扩张乏力、及中国出口份额下降的双重压力,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则加速了这个过程。
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收窄甚至转为逆差,是否意味着对外资依赖度增强?或者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加大?从新兴市场和美国的经验来看,即便在人口和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可能会出现经常项目余额的收窄,但只要市场对中国经济有足够的信心,人民币资产有足够的吸引力,稳定而持续的外资涌入,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汇率提供足够的支撑。
美方列出的500亿及2000亿美元关税清单商品中,以中国制造业产品居多,且与“中国制造2025”品类多有重叠。从近三年经验看,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远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但2018年前7个月其领先优势有所收窄。往后看,中美贸易摩擦或将再向制造业升级施压。
恰恰在这方面,日本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在贸易摩擦频仍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益经验:第一,产业结构主导出口结构,而非相反;第二,贸易摩擦对产业升级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适当措施避免或缓和。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缓解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的转型,改革红利的释放尤其显得紧迫和必要。